【主張發表】翻轉教室

  我主張,沒做好十足準備,翻轉教室往往會成為翻船教室。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是近代興起的教學方法,把傳統的老師講課、學生回家寫作業,倒過來變成學生回家先看課程影片,上課再討論、練習等等。讓學習更有彈性,以學生為中心,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完成進度,老師則是作為引導者的角色。
  出發點固然好,但根據我自己和身邊同學的經驗,翻轉教室的體驗常比傳統教學更差,而常見的抱怨像是回家花大把時間看影片,課堂上的活動沒什麼意義等等。尤其當老師講課並不是特別生動,面對螢幕也沒有反饋,學生就會快轉教學影片,或一邊做其他的事。而且在沒有觀察者的情境下,摸魚更沒有罪惡感。然而,就算自認能一心多用,實際上人多工處理的能力並不太好,這麼做很可能會漏掉東西,反而要再倒帶回去聽,浪費更多時間,也可能就直接讓影片播過去了,忽略資訊而不自知。更別提因為沒時間、忘記,或根本就不想看,而完全沒看教學影片。
  設計課程的時候應該要想,翻轉教室是為了什麼,才不會只流於形式。如果希望學生能自學,那是否考量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果只是因為必修才修課,那能確保學生回家有動機去學習完進度,好讓課堂活動可以順利進行?教學影片會不會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老師對學生單方面教學?課堂上的活動會讓學生覺得有價值嗎?
  以認知負荷理論來看學習歷程,會造成學習者認知系統的心智負荷來源有三個。一是內在認知負荷,取決於教材本身難度和學習者的先備經驗。二是外在認知負荷,受教法、教材呈現方式的影響。翻轉教室是學生比較不熟悉的教學法,就算其他方面都跟傳統教學一樣好,光是熟悉不同的教學法就比較耗心力了,自然也不討好。最後,增生認知負荷,是透過適當的教學設計,增進學習成效。對應到翻轉教室,就是老師為了加深加廣學習,設計的學習單、師生或同儕間互動等等。但是這一塊可能師生雙方會有認知落差,老師覺得設計這些活動很好,但學生卻不明白其意義。
  當然翻轉教室並不是只有失敗的案例,台灣也有人致力推廣翻轉教室,像台大電機葉教授、中山女中張老師,成效也很好。國外的線上教學平台Coursera、國內的遊戲化學習平台 PaGamO,都是這個理念。所以說翻轉教室可不可行,我認為當然可行,但要是老師沒有準備好,或設計不良就實行了,變成折磨師生雙方。翻轉教學的前置作業要花老師很多時間精力,比傳統教學有過之而無不及,課堂上的活動更是考驗老師的技巧,所以說,要是真的肯花成本去準備,並且有能力活化學生,再去翻轉教室;如果只是抱持著試試的心,可能要小心翻船了。
  而不用做到翻轉教室,其中概念也有一些值得借鏡的地方,可以小幅在傳統教學上挪用。例如線上影片時常通常不超過半小時,是有考慮到持續性注意力的問題,成人在有興趣的事上都約可以維持二十分鐘注意,最長很難超過四十分鐘。當課程已經超過半小時,適時講些笑話或閒聊其實不太會拖累課程進度,反而可以幫助學生提神,很多補習班就很會用這招。另外,課堂討論的概念也很好,單方面的授課往往很難一次吸收,聽過就忘了。而討論時需要組織課程內容,提問、和同儕交流,可以進行更有效的複誦 (rehearsal),幫助短期記憶成功推進長期記憶。教學沒有完整配套措施的話,檢視現有不足,再以新概念彌補,我想可能會比直接套用模式好一點。

參考資料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 介紹
翻轉教室的理念、問題與展望
專訪台大教授葉丙成──談教育科技、談「鬼島」也談「狼性vs小確幸」
翻轉教育,教育翻轉了什麼?
持續性注意力/注意廣度/警覺能力
凃金堂(2011)。運用「範例(worked-out example)」在國小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3(1),25-49。doi:10.6251/BEP.20100414

留言

  1. 教育當中,常有類似的「一窩蜂」的情況。希望你可以從更基礎的人類思考及學習的原理來論看看怎樣的教育是較好的??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文章分享】學會對於精神鑑定的聲明

【文章分享】從阿中部長談溝通技巧